

摘要:螺旋配料系统通过调整PID内部相关参数,对输送的物料进行计量,由变频调节器去调节上级给料机的转速,从而使得物料的流量和阶段累计量均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进而完成计量和配料。
0引言
我国畜牧、粮食、建材、粉末冶金、橡胶和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畜牧、粮食、建材、粉末冶金、橡胶和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螺旋给料机因其给料效率高、精度高而广泛应用于这些行业的物料输送和计量国外对螺旋给料机的研究很多,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相关产品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目前还没有能够检测和分析螺旋给料机喂料精度和效率的计量装置和相关机构。这种情况直接制约了螺旋给料机及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设计了一套喂料效率和精度测试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改变喂料口大小、螺距、转速和出料口大小等参数来获取相关数据。通过配料机获得螺旋给料机的最终性能参数,并通过多组测量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螺旋给料机是否满足相关功能要求。测量表明该装置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工作原理
该装置可以测试螺旋送料装置的送料精度和效率。通过改变进料口大小、绞龙螺距、转速和出料口大小等参数,最终测试精度和效率,以确定绞龙是否满足其工作性能,从而为该设备的研究奠定基础。
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初始值写入系统;工作过程中,随着各种参数的变化,称重模块通过通讯口将喂料机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器,并显示在智能称重仪表上;最后,通过喂料机计算螺旋给料机的给料精度和效率,并通过对比分析几组测量来判断螺旋给料机是否满足相关功能要求。
2整体方案设计
散粒物料螺旋给料计量台主要由机架、投料系统、数据采集与配料机、称重系统、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等组成。
3相关系统设计
3.1称重系统
称重是该设备的关键环节。称重系统采用称重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称重体将被称重物料的质量传递给称重模块,称重模块通过称重显示器和控制阀门对输出信号进行测量和处理,再依次控制称重体,从而形成闭环测控系统,实现完整的称重控制系统。
1)传感器的选择
称重模块是一种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转换元件。它可以将称重料斗中的物料质量转化为易于测量和控制的电压、电流、电阻或电容等电量。电子传感器有很多种。就其工作原理而言,有电阻应变片、电容、压磁和谐振等。电阻应变传感器应用广泛。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以弹性体为基础,其核心是应变片。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弹性体的多种常见结构形式有圆柱形、边环、剪切、板环、双环、压柱、压环、拉环和压剪。本装置采用S形称重模块,可承受拉力或压力,输出对称性好,结构紧凑,安装方便,规格多。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传感器,适用于各种机电式密钩秤和料斗秤。
2)传感器量程的设定称重系统的称量值越接近传感器的额定量程,其称量准确度就越高。
3)智能称重仪表的选型选用SM40H定值及配料控制仪。
结构设计;二是优秀的称重及配料功能;三是安全可靠的控制接口;四是强大的通讯能力;五是丰富的附件功能。
3.2信息采集和配料机信息采集和喂料机是本装置的核心系统。信息采集喂料机集VB编程技术、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于一体。以进料口大小、螺距、转速和下料口为变量因子,其中一个作为变量因子,其他参数作为定量书写系统。称重系统通过通信端口将实际下料量传输至配料机。通过该系统的计时器,可以计算出理论下料量、精度和效率,然后将所有信息传输到数据库,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以判断螺旋给料机是否满足相关功能要求。该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使设备的工作性能更加稳定。
3.3散粒物料螺旋给料投料系统散粒物料螺旋给料计量台投料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是螺旋搅龙,这也是本装置检验的主要对象,直接影响了投料的效率与精度。其主要尺寸有空心轴外径、内径、螺旋叶片直径,螺距、长度和叶片厚度。
螺杆的结构尺寸既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又要保证足够的输送能力和较小的功率消耗,因此存在一个螺杆叶片直径、叶片螺距、轴管外径、轴管内径、长度和叶片厚度的最佳组合。其中,螺杆长度和叶片厚度可根据结构要求设置为常数,这是该机需要确定的设计参数和优化设计变量。
3.4散粒物料螺旋给料计量台动力系统的选择为满足搅龙旋转的各项要求(如转动精度高、能够及时停车、运行平稳、震动小、方便调整以及对人体不能造成危害),选择的动力为BYG步进电机。电机。
3.5电机技术数据
以上数据可满足装置动力的要求,而且此电机质量轻、使用方便且噪声小。
4结论
1)该配料设备以计算机为信息录入端口,以单片机为数据处理和控制亚台,能够很好地完成螺旋给料机的精度与效率的检测。
2)该装置采用的称重系统利用传感器将非电量质量转换成电信号,直接传输到配料机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
3)装置以投料口尺寸参数、搅龙螺距参数、转速参数和下料口尺寸参数为变量,能够全面考察螺旋给料机工作性能影响因素,从而为螺旋给料机的优化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